故事觀點 / 名家觀點

【堅叔瞭望台】社區安寧 讓病人回家善終

文/ 黃勝堅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總院長
出處/時報周刊第1878期
 
 
回家,是許多病人生命走到尾聲,心中的渴望,根據健保署統計,台灣有百分之九十五重症病人是在醫院往生,但大部分患者仍渴望回家善終,不想躺在冰冷的醫院闔眼。
 
為一圓病人落葉歸根、在家善終的心願,健保署今年起將社區安寧照護納入健保給付,鼓勵社區及基層醫療院所醫護人員加入安寧照護服務,也讓人生走到盡頭的病人,不必到醫院,而能按照自己的意願在家裡,走完人生最後一哩路。
 
社區居家安寧是全世界的趨勢,主要是希望生命末期的病人在專業團隊照顧下,在地老化、在地凋零。
 
在台灣,病人往往在加護病房受盡折磨,最後留一口氣回家往生,這不是壽終正寢。讓走到生命盡頭的病人可以在家裡善終,也就是讓死亡回歸自然,而不是經過加工之後的死亡,讓往生者走得有尊嚴。
 
社區居家安寧的主要任務是,提前幾個月開始討論末期議題與決策,與病家達成共識並給家屬相關的衛教。以餵食為例,瀕臨死亡的病人,通常會讓家屬了解,如果病人有要才給,沒有喊肚子餓就不用勉強餵食。
 
很多家屬聽了,心中充滿疑惑,覺得人都快要死了,不給他們吃東西好嗎?那不是很可憐?事實上,當病人生命垂危時,身體的能量所剩無幾,只能熄滅一盞燈炮的力氣,過多的水分及營養對病人來說都是負擔,只會增加病人的痛苦。
 
國外已有研究證實,人在死前,不應餵食或施打營養針劑,因為身體為了維持病人的生命,腸道裡的血液被派出去支援其他的器官,腸道無法再消化食物,餵食只會增加病人的痛苦,並無法延長生命。這就好比古代皇宮面臨敵軍攻打,正需要兵力打仗時,兵力突然被抽派到其他地方做一些無關緊要的事情一樣。過去台大金山分院服務的案例裡,曾有一位病人長達七天沒有進食,意識仍然清醒,成仙時面帶微笑,整個過程沒有痛苦。
 
台大金山分院是全國最早推動社區居家安寧的醫院,一年多來,已經讓四、五十位老人在家自然往生。在這過程中,不僅病人舒適有尊嚴,家屬安心,同時醫療團隊找到過去在醫院裡沒有的被尊重感與成就感。
 
讓我最感動的是,當大家對目前的醫療環境失望時,仍有不少醫療院所及年輕醫師到金山分院觀摩,願意走出白色巨塔,深入社區回歸以人性為出發的醫療照護。
 
(本文轉載自時報周刊
<< 上一則 回列表頁面 下一則 >>

其他您可能喜歡的文章

NEWS LETTER

揚生風箏報

加入揚生健康電子報,我們將不定時提供您關於健康活動的相關報導,讓您的健康 UPUP !!

訂閱成功 !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