故事觀點 / 名家觀點

【堅叔瞭望台】刀到不一定能病除

​文/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總院長 黃勝堅   出處/ 時報周刊第1864期

 

很多人看到我的體型,一定不相信我是「網球高手」,年輕時曾打敗台維斯盃的選手;即便是現在,在球場上年輕學子也很少人能打贏我。
 
跟我打過球的人,都不太相信,我的腰椎、頸椎、髖關節、脊椎都退化到需要進廠「修理」,但我最後選擇接受它、跟病痛一起共存。
 
十五年前,我就有腰椎滑脫的問題,下背長期疼痛,影響走路,很多醫師看過我的片子都說:「應該要開刀。」我仔細評估自己的身體狀況,不斷問自己:「開刀真能解決我的問題嗎?」
 
現在可以走、可以參加網球比賽,只是比賽後全身痠痛而已,「一定要開刀嗎?」「沒有開刀就沒有其他方法了嗎?」我在心裡一直問自己,後來選擇採取細水長流的治療方式,那就是與疾病共存。
 
採取的方式是,改變姿勢,不繼續犯錯,讓身體得到充分休息,減緩它退化的速度。
 
很多人問我,為何不選擇開刀解決病痛?我想問的是:「開刀真能馬上解決問題嗎?」這個沒有人能拍胸脯保證,因為手術有風險,它有可能解決我的問題,讓原本七十分的腰椎,變成八十五分,但一不小心也可能變成三十分。

 

不過,手術絕不可能讓我恢復一百分。八十五分跟三十分之間,你如何選擇?最後我選擇保守性療法,持續運動,雖未立竿見影,至少退化速度變慢,從七十分降至六十三分。
 
手術的好處雖能立竿見影,但並不是所有的疾病都能「刀到病除」。依個人臨床經驗,有些疾病是因退化引起,不一定要開刀解決,以腰椎疾病為例,病人急性疼痛時都希望趕快手術趕快好。
 
但是有些情境,保守療法也可以解決的,如果貿然接受手術有可能承受失敗風險,類似的案例並不少見,因此接受手術前一定要有第二意見,三思而後行。
 
門診經常遇到明明不用吃藥的病人,卻硬要醫師開藥,認為到醫院看病沒拿藥為何還要付錢?這是長久以來,國人看病的心態,覺得到醫院一定要做檢查、開刀、拿藥,甚至認為會開刀的醫師才是好醫師,花時間問診解惑的醫師,反而得不到掌聲。
 
這樣的觀念如果不導正,許多不必要的健保花費,會導致健保愈來愈支撐不下去,最後受害的還是全民。

 

本文轉載自時報周刊

<< 上一則 回列表頁面 下一則 >>

其他您可能喜歡的文章

NEWS LETTER

揚生風箏報

加入揚生健康電子報,我們將不定時提供您關於健康活動的相關報導,讓您的健康 UPUP !!

訂閱成功 !!